close

  6月26日,佛山又一整車龍頭項目北汽福田三水基地正式奠基,為佛山乃至廣東先進製造業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
  事實上,作為珠三角產業園發展的後起之秀,三水在先進製造業發展上,早有長遠而系統的佈局和謀劃。尤其以三水工業園為典型,從一窮二白到現代園區的骨骼已成、血肉漸豐,從產業鏈的鬆散凌亂走向對接融合,歷經“十年發展積累,三年變革聚合”,如今,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新能源新材料、自動化機械及設備、醫療器械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集群規模漸顯。
  在全省吹響打造珠三角西岸機械裝備製造業產業帶的號角下,隨著北汽福田的落戶、機器人等智能製造產業的崛起,三水工業園向高端先進製造業進軍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這塊產業高地的強勢崛起背後有著怎樣的發展邏輯?其發展模式又將如何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先進製造項目扎堆撐起五大產業格局
  翻天覆地的變化未必經歷漫長的時光流轉。與如今先進製造業扎堆撐起現代工業園區的格局不同,在三水工業園十年前創業之初,主要引入由南海、順德等地轉移過來的陶瓷、鋁材等傳統製造業。
  “當時園區工業基礎差,沒有實力,只有把量做大,才有主動選擇的空間。”三水區副區長、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樂紹才將第一輪發展總結為“做大總量,形成效應”。
  但事實上,對於產業的後續動力,園區早有長遠謀劃。就在2005年前後,園區抓住了國內汽車產業迅猛崛起的機遇,成功引進愛汽科技等一大批汽配項目,併為此後三水發展汽車產業奠定了基礎。
  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園區對產業發展進行了重新佈局:一方面壯士斷腕般淘汰陶瓷、水泥等落後產能,另一方面,提高項目入園的門檻,有意識地強化項目引資方向向光伏新能源等技術密集型的新興製造業領域重點發力。
  正是這樣的戰略調整進一步為園區的加碼提速充實了動力。2011年,園區從最初的鎮級工業園成功晉升佛山國家高新區核心園之列。不久後,園區啟動管理體制改革,出台了總體戰略規劃,正式向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新能源新材料、自動化機械及設備、醫療器械等五大高端主導產業加速進軍。
  與此同時,園區還力促存量的傳統產能向先進製造業對接融合。“像澳美、廣成等園區的大型鋁企近年來都逐步向光伏邊框、車用特殊型材等新領域開拓。”樂平鎮副鎮長、園區經濟發展局局長吳成貴介紹。
  “飛馳客車、北汽福田、佳明重工、海爾滾筒洗衣機、130MW分佈式光伏發電示範區……”吳成貴告訴筆者,近年來園區先進製造業的結構比例不斷上升,對地方發展的拉動貢獻明顯,而在今年總投資達120多億元的產業項目中,汽車製造、機械裝備項目也占據了大半壁江山。
  “龍頭+配套”產業鏈聚合規模漸顯
  一座產業高地的崛起往往不是一蹴而就,對於三水乃至佛山而言,福田項目的落戶更是此前產業鏈厚積薄發的結果。
  依托毗鄰廣州三大整車基地和南海一汽大眾的地緣優勢,近年來,園區先後引入寶鋼、佛吉亞、天合富奧等40多家汽配企業,初步形成集群效應。
  “產品已覆蓋上、中、下游,既有供應汽車鋼板、輪轂、車身模具的上游企業,亦有生產汽車變速箱齒輪、車軸、安全氣囊、排氣管、汽車座椅的中游企業,更不乏整車生產及裝配的下游企業。”三水工業園相關負責人認為,園區相對完善的產業鏈對整車項目發展夯實了基礎。
  “汽配產業畢竟還是整車項目的依存者”,上述負責人坦言,雖然園區的汽配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但此前缺乏核心的整車項目環節,使得三水工業園的汽配只是產業鏈條的底端,也很難形成產業環節之間的聚合反應,“飛馳客車和福田整車龍頭項目進來後,產業鏈的集群發展就有了突破口。”
  據悉,福田汽車首期投資32億元,產能24萬輛,可實現銷售收入360億元,除了引入生產基地外,還計劃將華南地區的研發、採購、供應、銷售等核心環節都遷至三水,這意味著,三水乃至佛山汽車產業將從以往單純的生產製造向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隨著上周五世界500強項目、一汽大眾A級供應商空調國際集團進駐三水工業園,宣告園區的國內外500強項目正式突破30個。“此前園區引入的更多以二、三級整車配套商為主,下一步將瞄準特種車型、汽車產業鏈中的核心環節和高端零部件製造商重點突破。”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招商局局長何順榮透露。
  與此同時,在佛山產業鏈招商三年行動計劃的驅動下,園區為從“大而雜”的綜合性園區向細分行業領域加速產業集聚,近年來全面推進汽車產業園、華南國際電商產業園、新能源示範區等五大主題園的建設。此外,隨著佛山提出將在全省領銜打造珠三角西岸機械裝備製造業超萬億產業帶,三水也提出大力發展與汽車密切相關的智能製造產業,謀建機器人產業園。
  “龍頭+配套的鏈式關係日益緊密,產業鏈從鬆散、零亂走向對接、融合,整體產業架構將漸趨科學、趨於穩定。”對於園區先進製造業的未來,三水本土觀察人士如是評價。
  聚焦? 公共平臺催化創新驅動提速
  儘管歷經“十年積累,三年聚合”,三水工業園的產業集群氣候漸成,但在傳統的生產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紅利消減的當下,園區也開始不斷思考、探索向更高層次的創新驅動邁進。
  相比起其他地區,傳統產業的占比依然偏多,產業科技含量不足、創新水平偏弱已然成為園區下一步發展必須剋服的障礙。
  為此,從去年8月開始,園區通過政府採購的方式引進社會資源,成立企業創新服務中心,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私人訂製”式服務。“相比起其他機構,我們更註重服務的專業和貼身。”創新中心主任胡曉華表示,中心擁有由75人組成的專家庫,涉及16個專業,能夠為園區及企業的科技項目提供評價、評審和服務,向企業提供解決技術難題、工藝改進、產學研合作等的方案。
  作為入園多年的企業代表,佳明重工總經理陳鎮洪明顯感受到,這種公共平臺給園區企業創新帶來的良性推動。“以前很多企業有科技創新的需求,但難以找到好的平臺和渠道,現在有創新中心提供專業性、可供生產轉化的方向指引,企業更有信心向新藍海邁進。”
  據統計,僅去年下半年園區新增了5家高新技術企業;2013年全年新增工程中心共14家,其中省級工程中心3家、市級工程中心4家、區級工程中心7家;專利申請量332件,授權21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90件,授權12件,同比激增190%。企業的科技創新氛圍日漸濃郁。
  “創新平臺並不像項目引進一樣立竿見影,需要厚積才能薄發,但這是園區發展的必由之路。”三水工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投資1億元的合肥工業大學廣東研究院落戶園區,重點圍繞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提供技術服務和成果孵化,為園區、三水乃至佛山的先進製造業發展註入強勁的創新驅動力。
  策劃:王伯樂 趙進 三宣 撰文:羅湛賢 葉瑞森  (原標題:三水工業園 十年產業磨劍 三年聚合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37isfmf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